有一位院士曾经问过我一个这样的问题:“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这样的情景,二三十年以后的课堂,一半的内容是老师教,一半内容是机器教,下面坐的一半是学生,一半是机器。
“人工智能+教育”标杆大学建设有“六个新”:新环境、新教学、新资源、新培训、新评价、新治理。教育数字化转型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创新,这是系统性工程,是一把手工程。
智慧赋能无边界的学习,我们要把物理空间跟网络空间有机结合。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特征是,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互操作尤为重要,要加强平台之间的数据接口。我们有国家的平台、企业的平台、学校的平台等等,学生的数据都在不同的平台上,所以我们要加强UGBS之间的合作,要共同定义新型大学的方向。
我们有自制资源,也有引进资源、校校联合资源和新型资源,利用AI可以赋能E-MOOC课程资源建设,比如可以实现课程资源实时双语字幕、视频多语言字幕生成、课程资源自主翻译、智慧课堂能力支持。我们要注意的是,必须要结合专业的老师、专业的语料库,通用的不可以,一个学科一个学科地建设。
教学评价非常重要。我们经常说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要开展价值为先、能力为重的教育。那我们应该如何评价?我们能把德智体美劳这样的学生刻画,真正使用在学生的评价和结果中吗?如果不能,那大家还是会接着拿分数说话。
AI赋能教师能力新标准,智能时代的教师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。智能时代的教师是学习的咨询师,是教育的设计师,是课程的开发者,是学习数据分析师,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,是终身学习者,是学习引导者,是教育研究者。
我们要提升大学治理能力和治理体制的现代化,没有扁平化,没有职业化,没有精准化,没有透明化,又何为现代化?数据赋能、人工智能赋能可以推动新型大学治理体系的建设。